XM1-骨干专业建设项目——会计专业
实施方案
一、现有工作基础
欧洲杯下单平台会计专业开设于2010年。2012年,财会实训基地被确定为省级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实训基地;2015年,会计专业成为省级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
会计专业是全日制三年制高职专业,目前在校学生有1803人,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
在会计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与相关企业单位专家的指导下,以高起点,高标准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双主体、三因素、四阶段”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了“业务导向、单证传递、流程再现”的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形成了“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代考”会计专业会计技能大赛实施方案。形成了“企业环境、真实业务、仿真票据”财会实验室建设方案。形成了“专职职业实训”教师团队以及“多种模式、多种类型、多种层次”的合作企业。
会计专业教学团队现有专职教师17人,其中博士1人,研究生15人,研究生学历及以上的专业教师占总人数的94%;中高级职称8人,其中教授1人,占教师总人数的47%;双师型教师7人,占总人数的41%。聘请校外兼职的专家、教授、企业第一线人员7名,师资队伍数量充足,专职教师以青年教师为主,老中青结合,以老带新,是一支有潜力的教学团队。
在会计专业的发展中,为了提高信息化、实践教学的比例,学校按照“财政投入与学校投入相结合,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改善实习实训条件。投入专项资金435万元,建成财会实训室12个,可同时容纳580名学生进行实训,购置各种财务软硬件设施设备20套,满足了会计专业实训教学的需求。
欧洲杯下单平台积极落实并创新以真实(企业)工作任务为载体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并以此作为切入点,引导课程设置,构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体系,使人才培养方案目标明确合理,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定位准确;积极推行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模式;加强校企合作,与实训基地及各大中小型企业、会计师事务所、银行、事业单位等加强紧密合作,开展教学实践研究,实现人才培养与上岗就业“零距离”,体现工学结合办学特点。
财会专业群先后与世纪金花、人人乐、苏宁电器、大地保险等企业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
2013-2016年,获得陕西省高职院校会计技能大赛团体一等奖3项,团体二等奖4项。2015年第十一届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大赛获全国三等奖,省赛一等奖、二等奖。2015年“黄炎培杯”圆通制大学生工作能力竞赛一等奖。2016年第十二届用友“新道杯”沙盘模拟大赛获省赛一等奖。
经过6年的发展,形成以会计专业建设为重点,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专业为支撑的专业群,初步形成“以服务中小企业为方向,以技能型就业岗位为导向”,走“校企合作双主体、产学结合相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较为合理的课程教学和实训实习体系,建设了一批优质的教学资源程,建成了能够满足会计专业实训需求的校内实训基地,培育了一支结构合理的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校企合作与工学结合不断深化,服务行业企业的能力显著增强。
二、项目建设目标
(一)总体目标
坚持立德树人,通过不断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增强专业教学针对性与适应性,努力创办符合高职教育基本特征要求的课程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高端技能型人才。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特色专业建设为目标,以课程建设为核心,以实训基地建设为重点,以专业综合改革项目为抓手,创新体制机制,促进专业与区域经济发展对接、课程内容与会计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工作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职业教育与终身学习对接,全面提升会计专业办学水平。
围绕陕西、西北,乃至全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和优化“岗位导向,双主体”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校企一体、工学结合、订单培养;完善职业性、开放性、综合性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面向行业、企业,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需要的课程体系;在改造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完成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建设;打造由学校教师、企业教师共同组成,以教学名师为引领、骨干教师为主体的教学团队,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将现有的会计专业实训基地升级为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融“教、学、做”一体的省级会计专业教师培训基地和省级示范性会计实训基地,完善企业实践育人基地,新建学生创业创新基地。经过三年建设,将会计专业建成服务区域、辐射周边乃至西部地区,具有鲜明的专业特色、较强的社会服务能力、良好的社会声誉的品牌专业,在省内高职院校同类专业中具有示范作用,在国内有较大影响和较高知名度,在行业的发展中具有引领带动作用。
(二)具体目标
2017年建设目标
(1)完成会计专业特色调研,课程体系的调整,行业企业调研、区域需求调研、毕业生回访调研,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方案;
(2)继续推进省级专业综合改革项目建设,做好能力培养虚拟仿真实训中心建设方案、专业核心课程体系建设方案、师资队伍培训方案等专业建设纲领性文件。
(3)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选派2名骨干教师赴境外培训,2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培项目。
(4)完善会计专业课程标准。
(5)建立和完善新商战电子和物理沙盘实验室,完善会计专业实训项目。
(6)建立2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完善5门实训课程教学资建设,编写一体化教材2本。
(7)完善会计实践教学管理制度。
(8)调研其他学校大学生创业活动情况,参加会财会类技能竞赛。
2018年建设目标
(1)进行职业学校的交流学习,完成行业企业调研、区域需求调研、毕业生回访调研,人才培养方案完善并开始实施。
(2)选派2-4名骨干教师赴境外培训,2-4名骨干教师参加国培项目;培养4名骨干教师,培养校级教学名师2名。
(3)完善实践环节全过程的管理,新建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综合实训实验室,开发2-3家企业实训基地。
(4)新建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4门,完成5门实训课程教学资建设,编写一体化教材2-3本。
(6)制度化、常规化大学生创业活动,参加会财会类技能竞赛。
(7)开展企业及社会技能培训学习和职业资格培训考试。
三、总体规划和具体举措
(一)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
1.特色专业群建设
结合陕西区域经济发展、财会行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的变化,构建会计专业,总结会计专业在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和成果供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带动和辐射其他专业的发展;整理和分析现有专业教学资源,构建“链条式”的会计专业课程体系;共用相同的师资团队、实训中心,增强学生的就业能力与持续发展能力,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1)建立服务区域经济的特色专业群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实施财务管理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条件。现在,越来越多掌握资金决策和资本运作要领的企业在资本市场上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由于经济的全球化、信息化进程空前加快及金融市场越来越国际化,企业面临着日益复杂的金融环境和许多的不确定性,财务管理水平正日益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因此我国急需一大批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知识的专业人才。对财会人才的需求日趋紧迫,供需矛盾日益尖锐,以特色专业群建设,培养适合陕西区域特色的财会类人才成为陕西高职院校急需解决的问题。
(2)以财会岗位群和工作标准为主线,打造财会专业群
以财会岗位群和工作标准为主线,打造财会专业群,体现出职业教育服务产业、服务经济的特色。会计、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所构成的岗位群在经济活动中属于并列关系或前后链接关系。
(3)以“宽基础、强技能”为原则,构建“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
会计、财务管理、资产评估三个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基本相同;师资条件具有较高的互换性和互补性;可以依托和共享相同的实训体系,以“宽基础、强技能”为原则,构建“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所谓“平台+模块”式课程体系是指在专业群规划与设置的前提下,由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组成的“平台”课程和由专业必修课程、专业选修课组成的“模块”课程构建起来的课程体系。其中,“平台”是保证专业群的基本规格和全面发展的共性要求,体现“宽基础”的原则,“模块”主要是实现不同专业人才的分流培养,体现“强技能”原则。“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实现底层共享、中层分立、高层互选,使学生既有专业群知识、技能的共性,又有不同专业的个性发展。
2.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化
学校以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为立足点,坚持“以职业为根本,以质量求生存,以特色树品牌,以创新促发展”的办学理念,创新学校管理体制机制;积极探索和完善人才培养模式;转变人才培养方式,推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做一体的教学模式;采用课堂教学与职场模拟训练相结合、职业技能培训与职业资格鉴定相结合、课业核与岗位考考核相结合的“三结合”教学方式;课堂学习、职场实战、赛场竞技并举,培养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过硬职业技能并具有大学文化素养和创新精神的高端技能型人才。
(1)创新办学体制机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制定促进校企合作的政策法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是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内在要求、有效途径和基本保障,是职业教育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必由之路。选择合适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有利于突破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办学体制机制障碍。
(2)校企共建基于工作岗位群的人才培养方案
以会计职业特点为研究基础,通过大量的财务工作岗位调研,从就业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掌握市场信息,以岗位技能训练和行业证书培训为重点,以诚信教育为保障,推动“教学做一体、岗证一体”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建立校外专家“智囊团”,聘请专业从业人员、行业人员与企业专家、高级会计师共同执教,实行优势互补,使学生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更好地适应社会需要;建立校企合作机制,巩固校外实训基地;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切入点,紧密结合国家职业标准要求,构建符合行业、企业要求的,突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协调发展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最终形成特色鲜明、人才培养效果明显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 实施“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改革
按照“任务驱动、学做一体”的教学思想,创新教学方法,在教学方法实施中充分考虑财务管理岗位工作过程和内容。极探索和尝试各种与教学层次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广泛吸收和应用现代化多媒体教学手段。根据财务管理专业课程的特点,以及财务管理专业教育的特点,要求教师推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要求以教研室为单位,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主体,全系教师人人参与教学手段改革研究。
(二)师资队伍建设
按照“内培外引,专兼结合,重点培养”的建设思路,依托用友新道、厦门网中网、世纪金花集团、苏宁电器、人人乐超市等知名企业,通过校企项目合作、顶岗实习、学历学位进修、人才引进等方式,强化专业群师资队伍,提高专职教师的实践能力;完善兼职教师管理机制,推行企业专家进课堂的机制,每年从企业聘请兼职教师,建设一支以专业带头人为龙头、以骨干教师为重点、以“双师结构”和“双师素质”为核心,专兼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
通过实施专业带头人专业负责制,推进骨干教师培养进程,优化 “双师素质”和“双师结构”,实施教学名师引领工程,建立教师发展中心,组织与实施教学竞赛等措施,推进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教师队伍的建设。加大教师培训力度,制定相应奖励措施和方案,鼓励教师积极参与国内外各类培训,深入企事业单位提高业务综合能力与素质。
(三)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
1.修订和完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
突出专业课程的职业定向性,以职业能力作为配置课程的基础,使学生获得的知识、 技能真正满足职业岗位需求。注重知和技能的结合。基础知识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提高学生就业上岗和职业变化的适应能力,实现“双证书”制度。增强课程的灵活性,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适应行业和社会对应用人才规格的多边需求。研究课程设置的方法,由企业、院校联合调整、选定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走“订单式”培养之路。
2.优化课程体系设置
根据高等职业教育培养技能型人才的要求,我们对会计专业所对应的职业岗位进行深入调研,在对会计职业分析的基础上,进行职业岗位细分。结合高职教育教学特点和职业岗位需要,研究构建了基于企业会计岗位典型工作任务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设计路径为:确定专业具体工作岗位——研究实际工作过程——提炼典型工作任务——明确岗位能力及素质要求——确定学习领域。通过对岗位行动领域的工作过程、职业行动能力分析,确定课程目标,从而确定课程内容,将岗位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基本达到课程体系与会计工作岗位对接。
此外,以学校和企业双主体共建为核心,积极与企业合作共建相关课程,重塑会计核心课程的教学标准,将会计从业资格考证、会计职业规范与道德、会计岗位职业标准、技术标准、业务流程、操作规范等内容,引入课程标准,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实现课程与岗位的无缝对接;在学生中开展专业岗位技能考证工作,学生在毕业时既有毕业证、又有专业认证,将职业资格证书纳入会计电算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3.优化理论教学体系与实践教学体系
课程体系由理论体系与实践体系组成,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课程观,树立“能力本位”课程观,将传统的按学科划分的课程体系,调整为按职业工作岗位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构建模块化的课程体系。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要求,对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与整合,增加了一些社会急需的课程,如《商业企业会计》,去掉了一些不适应学生需求的课程。
(四)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
1.加强校企合作
组建会计教学指导委员会,形成“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长效机制。
在专业建设与开发过程中,指导委员会根据行业发展、人才需求、技术服务等方面的信息,通过分析、研讨和咨询等活动,制订本专业领域具体的培养计划及实施性培养方案,对教育教学过程进行监控和评估,并对毕业生的就业提供必要的指导;由校外实习基地的相关企业提供专职教师进入工作现场相应的岗位进行实践性学习与培训的机会,帮助专职教师掌握岗位能力要求,提高专职教师的综合能力;安排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及其他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在真实的工作情境中完成相关的学习任务;成立会计服务中心直接面向社会和企业,开展在职人员的培训、会计咨询和会计外包服务;与用友公司按照“四共”的要求建设校企合作特色项目---校内实训基地,通过订单式培养,实现校企资源共享、互利双赢。
2.开展国际交流
分别与德国和美国高职学院开展会计学专业的中外合作办学。拓宽学生出国学习交流渠道,赴海外访学的学生逐年增加。鼓励教师主持、参与重大国际项目,设立专项支持学科国际学术合作交流。把国际化纳入优势重点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努力在能力建设、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等方面不断实现突破,努力赢得相应领域的国际话语权。积极引进海外优秀领军人才和团队,同时鼓励教师出国留学。
(五)实践教学
以“合作、共享、共赢”为宗旨,建立多专业共享的综合性财会实训中心,集创新性、实践性、开放性、集合性、展示性、产学研相结合的综合性实训中心,满足会计、财管管理、资产评估与管理等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通过3-5年的建设实现企业、学校优质资源融合、学校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实训教学新模式,探索满足新时期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训室建设和教学改革方向,培养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过硬职业技能的经济类、管理类高端技能型人才。
1.建立完善“企业仿真”综合性财会实训中心
(1)企业经营模拟沙盘实验室
企业经营模拟沙盘是针对代表先进的现代企业经营与管理技术—ERP,设计的角色体验的实验平台。模拟沙盘按照制造企业的职能部门划分了职能中心,包括营销与规划中心,生产中心、物流中心和财务中心。各职能中心涵盖了企业运营的所有关键环节:战略规划、资金筹集、市场营销、产品研发、生产组织、物资采购、设备投资与改造、财务核算与管理等几个部分为设计主线,把企业运营所处的内外环境抽象为一系列的规则。
(2)新商战电子沙盘实验室
“新商战沙盘实训课程”集知识性、趣味性、对抗性于一体,涉及整体战略规划、产品研发、设备投资改造、生产能力规划、物料需求计划、资金需求计划、市场与销售、财务经济指标分析、团队沟通与建设等多方面的内容。由于新道“新商战沙盘实训课程”更加侧重对诸多决策变量进行分析,对经营变量建立数学建模,在获得企业经营的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本课程实训可以在各项决策过程中获取更多管理知识。
(3)虚拟商业社会环境VBSE——财务综合实训实验室
VBSE财务版以制造企业典型业务为主线,以财务部门的各岗位技能培养为目标,用“把企业搬进校园”的产品理念让学生在真实企业的业务、数据以及物理模拟环境中进行任务演练;通过实训,使学生掌握各岗位财务业务处理技能,熟悉各财务岗位之间的协同关系,以及财务部门与企业内外其他相关部门、组织的工作关系,并通过信息化的训练能够让学生感知信息化处理流程与手工处理流程的差异,认知信息化下的财务处理流程。从根本上解决了财会专业学生“校内实习”的难题。是一款适用于经管类院校(含中职、高职、本科)财会类专业的实践教学产品。
2.优化实践教学内容
(1)创新创业型的实践教学体系
“把企业搬进校园”,随着“企业仿真”综合性财会实训中心的建立与完善,把企业厂房设备用虚拟技术实现,把真实企业业务流程、数据、案例和岗位职责、岗位设置用仿真技术实现,将这些场景和企业训练员工的模式搬到校园,解决校内实习问题。让过去经管专业从没有实践到有实践,从实践弱到实践强,让学生学真本事,到企业就业时能顺利上岗,缩短企业的再培养周期,降低企业再培养成本,实现"上学=上班","校内实训=校外实习"。
以“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践教学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把企业搬进校园,对接岗位能力,强化实践动手,培养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改善沟通与协作,强化自信。
(2)修订和完善会计专业已有实习实训项目。
(3)结合会计专业实训中心建设情况,新增部分实训项目。
(六)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以专业核心课程的建设为中心,根据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的标准,建设的4-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争取1门能够申报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编写会计专业核心课程一体化教材4-5门。
开发专业课程的实训项目,完成和完善实训课程教学资源,形成专业完整的实训教学体系;修订完善相关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教学进度表、考核方案和成绩登记表等全部教学管理文件。
(七)创新创业与技能大赛
受行业自身保密性的限制,实习实训一直以来是会计专业实践教学的瓶颈。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拉近理论与实际的距离,以创新创业为特色,以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为抓手,推动教师的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管理等创新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就业能力,实现“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提出的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采用软件、平台、有形实训基地和无形相结合的多元化形式,建立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基地。
1.创新创业型的实践教学体系
以“虚拟商业社会环境”实践教学为核心,岗位能力培养为突破口,把企业搬进校园,对接岗位能力,强化实践动手,培养职业精神,帮助学生改善沟通与协作,强化自信。
2.以课程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调查”,利用寒暑假,引导学生到企事业单位锻炼,收集企业财务活动的案例,撰写调查报告,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整合课程资源,融合知识体系,创设“综合实训课程”。以中心企业的经营为主线,在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专业核心课的基础上,融合课程内容,以财务活动为线索,形成会计专业相关专业的综合实训实习体系。学生通过综合实训实习,加速其综合能力的提升。
3.积极开展和参加各项技能竞赛活动
积极开展专业综合技能大赛,通过组织学生参加专业竞赛,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素质的目标。积极探索课程“以赛代考”的考核方式改革,以项目导向的学习内容为单元,将学习内容分为若干个考核模块,作为每个竞赛的考点,将极大地提高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通过理论与竞赛相结合的模式,培养学生的岗位工作能力,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注重过程评价,改革考试方法,改进教学方式,提升教学质量。
(八)提升科研与社会服务能力
1.为合作企业员工开展技能培训和考证培训
通过专业及专业群的建设,不断增强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设备水平和社会服务意识,为兄弟院校提供对口支援。利用学校产学合作科技创新平台等资源优势,积极开展针对会计从业人员的技能提升培训,为社会提供职业资格考证服务,充分发挥专业的带头作用,不断增强社会服务能力。
2.开展农民工再就业培训
结合西咸新区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需要,开展农民工会计职业技能培训和就业服务,对劳动者进行岗前培训,通过强化训练,使学员掌握财会基础知识,能够从相关初级财务岗位的工作。
3.开展退役军人适应性培训
退役士兵在部队服役多在两年以上,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开展以就业为目的,以职业技能培训为主体,以高等学历教育为补充的适应性培训,按照退役军人自觉参加、自选专业、免费培训的原则,贴近行(企)业的需求,设置相关财会方面的培训课程,使他们尽快适应社会发展需求。
4.不断提升科研工作水平
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同开展科研工作。在建设期内,完成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课程改革、教学课件及教学软件开发、高仿真实训室建设等建设内容有关的教科研项目5项以上,在公开学术期刊上发表高水平专业学术论文10篇以上。提高教师科研开发与服务能力,参与企业技术攻关,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
一、预期效果
1专业定位与人才培养
(1)形成会计专业创新发展项目总结报告
(2)形成会计特色专业群建设方案
(3)形成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总结报告
(4)形成会计专业建设委员会章程
(5)形成会计专业人才需求分析报告
(6)形成会计专业的岗位群和岗位能力分析表
(7)形成革新后的会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师资队伍建设
(1)建立专业教学团队1个,50%以上专业教师获得中高级职业资格证书,“双师素质”教师达到100%,“双师型”教师超过90%
(2)力争培养省级教学名师1名;校级教学名师2名
(3)建立教师发展中心1个
(4)形成专业骨干教师培养方案
(5)形成教学大赛管理办法
(6)形成教师信息化教学大赛实施办法
(7)形成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总结及典型案例1份
3.课程体系与课程改革
(1)形成会计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
(2)形成会计专业教学计划进程表
(3)形成会计专业教学实施保障报告
(4)建立综合考核评价体系及管理办法
4.校企合作与国际交流
(1)会计专业校企合作实施方案
(2)会计专业国际交流方案
5.实践教学
(1)建立完善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1个
(2)建立企业仿真模拟实训中心
(3)开发完善会计专业实训项目
(4)形成会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总结报告1份
(5)形成会计专业学生质量调研报告
6.教材与教学资源建设
(1)新建4-5门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2)修改完善10门实训课程资源建设
(3)开发4-5门课程一体化教材
7.创新创业与技能大赛
(1)制定大学生技能训练及创新创业激励办法
(2)形成大学生技能大赛及发明创新创业总结及支撑材料1份
8.科研工作与社会服务
(1)形成会计专业社会服务能力总结及典型案例1份
(2)会计专业科研能力和科研工作总结1份
一、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证
层级管理,责任到人的组织机构,全方位,相关人员全员参与保证专业创新发展改革的深度。为此学校将成成立三级管理机构:学校层面成立“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领导小组”,设立组长、副组长、委员等,全面负责专业综合改革建设工作;系部层面设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专业建设的具体组织管理和日常事务;专业层面,以专业带头人为主体成立专业建设师资团队,负责专业建设工作的组织与实施,保证专业建设的质量和进度。
(二)机制保障
骨干专业建设项目是一项以专业为切入点,带动学校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提高教学质量的系统工程。为了保证质量,学校将针对该项目,做到事前有预算,事中有监督,事后有反馈,领导小组定期不定期的召开会议,探讨该项目的实施,确保项目的顺利进行。建立相应的激励机制,制订并实施骨干专业建设项目绩效考评制度,保证专业建设的进度和质量。
(三)经费保障
为了推动该项目顺利进行,体现个人价值和按劳付酬的原则,学校将对相关项目的经费投入作详细的规划,做到专款专用,对经费的使用范围作明确的规定。
(四)制度保障
学校将建立或完善高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的具体制度和执行细则: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执行制度及细则;享优质教学资源建设实施细则;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及执行办法;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计划级执行细则;大学生实践能力提升计划及执行细则等,确保高职创新发展行动有据可依。